工程中心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聚焦新能源汽车 “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确定三大研发方向为:

研发方向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

主要包括高性能内燃机与电动机、混合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复合电源、多源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等。

研发方向2: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环境感知传感器、多源信息融合环境感知与组合导航定位、智能决策规划与运动综合控制等。

研发方向3: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技术

主要包括低风阻轻量化车身、线控底盘系统与执行器、整车平台化设计与集成等。


重点技术研发目标指标:

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开展高性能内燃机与电动机、混合动力系统、氢基内燃机和燃料电池发动机、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复合电源、多源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等研究,围绕未来氢能燃料电池行业产业化推广应用面临的绿色低成本氢源及氢基燃料、氢能系统的安全可控、高效大功率燃料电池低沉制备等共同关键难题,聚焦高效电解制氢技术、氢安全技术、高性能催化剂与浆料和下一代高性能大功率电堆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开展环境感知传感器、多源信息融合环境感知与组合导航定位、智能决策规划与运动综合控制等研究,未来围绕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控制技术,聚焦智能电动驱动系统的开发及控制、环境感知传感与组合导航、智能决策规划与线控底盘控制,以及智能驾驶系统测试与评价开展进一步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低风阻平台化设计方案、低碳性能集成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基于真实道路环境智控驾驶工况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新能源汽车动力底盘系统的特点,探索超低风阻Cd=0.15-0.2范围的超低风阻新能源汽车设计路径,以低碳性能为核心评价指标,提出新能源汽车综合的低碳性能集成设计标准,研究并制定面向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低风阻节能综合评价体系。

指标: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50篇,申请发明专利≥100项;3年运营期内,获得省部级/行业一等以上奖项≥6项。

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目标指标:

中心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碳化需求,重点开展高功率密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和高环境适应性、高耐久性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广泛支撑国内移动式,分布式氢动力产品应用,打造氢能高速、港口和园区试点工程;面向新能源汽车控制智能化需求,重点开展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商用车节能智能控制技术、底盘线控系统技术和自动驾驶控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线控制动技术和线控转向技术实现产品化,商用车节能智能控制技术和自动驾驶控制技术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应用;面向新能源汽车设计低碳化需求,完成1台超低风阻(Cd=0.15-0.2)概念车设计,并通过产研合作项目应用于新车型设计研究和工程样车开发。

指标:3年运营期内,制订地方/行业/国家标准规范≥9项,推广3000辆及以上燃料电池汽车、实现15座及以上的加氢站示范运行,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技术成果转化产品应用车型≥100款、产品销量≥40万套,超低风阻设计技术应用企业新车型≥2个,风洞核心设计技术推广应用国内风洞实验室≥3家。

试验验证设施建设目标指标:

中心拟投入主要试验设备总值过亿元,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方面,将搭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与关键零部件匹配试验台,完善从材料-燃料电池单体-电堆-电池系统的材料开发、性能验证、产品测试、性能提升、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方面,进一步扩充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的测试能力,建设全覆盖5G网联应用场景,建设多交通参与者模拟测试系统,强化对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服务能力;在整车设计技术方面,对已拥有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包括两座汽车整车风洞-气动声学风洞、热环境风洞进行全面技术升级,依托上海功能型平台,推进缩尺模型风洞实验室建设,实现各类车型的整车和零部件、轨道车辆模型等系列试验。

指标:中心每年提供的社会服务合同金额不低于5000万。